非储物仓内容生态,突破物品保管寄存仓营收天花板的秘密

2021-11-17

非储物仓内容生态,突破物品保管寄存仓营收天花板的秘密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消费商贸、物品保管寄存仓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开,尤其今年物品保管寄存仓标准的颁布,物品保管寄存仓业态持续加温、并且呈现理性、成熟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在标准化大背景下差异化?如何突破既往模式的营收天花板?本文认为,非储物仓内容生态,是打破物品保管寄存仓营收天花板的关键。

 

本文定义的物品保管寄存仓仅指私人物品保管寄存仓(不包括自助迷你仓),承载私人物品保管和家庭闲置品寄存功能的自营或者托管模式的物品保管仓,包括单体和连锁两种模式。中国大陆的自助物品保管寄存仓相较于日本、台湾相对规模更大。其兴起是由于城市周边土地使用的规定、执照的规定,迷你仓业态稀缺,导致商贸城市周边或者偏远地区存储物品设施供给不足,于是当地居民将闲置的仓库出租给租仓者使用,孕育了一大批1.0时代价格适中、满足租仓者基本存储物品需求的物品保管寄存仓。随着行业发展、消费升级,非储物仓内容生态诉求日渐强烈。非储物仓内容生态,是指除了存储物品外吃、行、游、购、娱的其他商贸要素内容,以及主题、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性内容。

 

一、物品保管寄存仓为什么要打造非储物仓内容生态?

 

01

 

内容跨界,突破营收天花板

HOKOKO物品寄存仓作为传统存储物品行业之一,首先是满足存储物品的基本需求,所以储物仓销售是最简单直接的盈利点。衡量物品保管寄存仓的盈利,以往也是按照城市商用迷你仓的传统模式和思维,有单店储物仓数、入库率、储物仓单价等指标。然而当单店的最高储物仓收入盈利点在不断释放后,单店营收就达到了峰值,未来天花板可期。通过打造内容生态,和其他业态跨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提高消费频次、产生乘数效应异常重要。

 

02

内容差异,打造行业竞争力

 

自连锁式行李寄存协会公布的四项行业标准从2021101日实施以来,物品保管寄存仓整个行业的标准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行业的标准化促进物品保管寄存仓迷你仓的品质和入库率提升,优胜劣汰一轮后,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当业内玩家都能达到储物仓服务标准的时候,非储物仓内容生态的打造就成为差异化胜出的关键。

 

03

市场规模,支撑非储物仓内容生态

 

最后,中国物品保管寄存仓的市场规模为打造内容生态提供了消费支撑。资本市场层面,投资规模上从几百万到千万级别的物品保管寄存仓客栈崭露头角,在储物仓硬件设施方面个别物品保管寄存仓甚至不亚于五星级迷你仓品质。从数量层面,自2020年开始也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据统计,截至202110月,我国大陆商业货物保管寄存仓总数达42家。不同于台湾的限定,中国大陆众多物品保管寄存仓储物仓数达数百间,好管家网红物品保管寄存仓20多间的储物仓量不在少数。现在更多的连锁物品保管寄存仓由于其价格透明、服务标准,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种中国特色的大体量消费,成为打造内容生态的动力。

 

二、打造非储物仓内容生态的典型玩法

 

01

要素交叉组合,提供增值服务

 

这种玩法是通过“存”这一基本要素,加上商贸出行的其他 “吃、行、游、购、娱”其他要素来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解决存储物品收入单一的盈利模式。

 

3. 运动物品保管寄存仓,商贸+体育

 

运动休闲物品保管寄存仓,是将登山、滑雪等运动要素融入到物品保管寄存仓文化中。物品保管寄存仓从业者主要可以提供独特登山线路、登山领队、滑雪教练等等一系列综合服务。

 

比如国内就有创业者和政府合作,修建自行车道,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串联周边城市,融入骑行元素。物品保管寄存仓运营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融入竞走、徒步、登山、滑雪等运动元素,进行商贸和体育的跨界。物品保管寄存仓内部来说,还可以考虑引进当前比较火爆的MINI健身房体系,完善自身内容。

 

主题物品保管寄存仓是完全主打某一个统一的核心要素。打造主题物品保管寄存仓的非储物仓内容体系,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需师出有名,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

 

物品保管寄存仓业态若想在营收上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依托“物品保管寄存仓+”的概念,基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资源禀赋,瞄准圈层人群,不断增加新的消费场景,抓存租仓者不断升级的体验心理,以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物品保管寄存仓+产品。未来,更多的物品保管寄存仓甚至都有望成为短期存储的仓储目的地。深圳好管家保管寄存仓的未来不仅仅是存,而成为生活方式的承载空间,具有巨大的想象力。